ETHTaipei|Vitalik 展望以太坊 L2 扩展的终极愿景:高效、安全与互通性

以太坊共同创办人 Vitalik Buterin 今早于 ETH Taipei 的开场演说中,详尽描绘以太坊 L2 扩展与安全性的未来蓝图,期待实现更高效能与更快交易确认的去中心化网路。

L2 扩展性是关键突破口,但不能牺牲安全

Vitalik 首先指出,以太坊正从理论实验走向实际应用,其 L2 技术也正迎来重要转折点。现今已有数百万人使用以太坊进行支付、储蓄、国际汇款与 DeFi 操作,包含 Farcaster、Worldcoin 等应用也大幅推升使用量。

对此,他再度重申其信念:

扩展不应牺牲去中心化特性,包括开放性、抗审查性与安全性。

L1 的可扩展性仍需提升,但 L2 能更快速地进行升级。

(ETHTaipei|Vitalik 期待以太坊即将与比特币合并:愚人节快乐!)

技术蓝图:更多 Blob、更多交易、更低成本

Vitalik 接着也分享了以太坊未来的蓝图走向,主要仍以「扩充 blob 数量、在确保安全的情境下最大化交易效率」为主要推进方向:

提高 blob 数量 (从 6 到 48,再到 512),提升 TPS 到数万级。

引入 2-of-3 的安全架构 (Optimistic + ZK + TEE) 兼顾安全与即时性。

简化 Layer 2 之间与 Layer 1 的互动时间至 12 秒甚至更短。

(ETH 流通量重回 The Merge 前!Blobs 机制导致销毁数太少,以太坊越好用 ETH 越令人失望吗?)

多次升级,最大化扩展 blob 空间与 TPS

他强调,未来数年将透过多次的以太坊网路升级,实现数万 TPS (每秒交易数) 的愿景:

Petra 升级:预计 4 月实施,将 blob 空间从 3 扩增至 6,TPS 从 200 提升至 400。

Futaba 与 Theodos 升级:引入资料分片,目标提升至 48 或甚至 512 blob,潜力达 5 万 TPS。

(以太坊 Pectra 升级登陆 Holesky 测试网,巨鲸看好前景持续增持 ETH)

安全性挑战与新设计:2-of-3 模型架构

Vitalik 同时表明,目前 L2 的运作虽然表面上没什么问题,但在验证程式码与完整信任、无人为干预方面仍存在挑战,他对此提出「Stage 2」的概念,即 L2 的安全性应完全来自其程式码本身,而非外部信任机制。

他建议,借由整合 optimistic rollups、ZK rollups 及可信任执行环境 (TEE) 等多元技术,打造出三分之一机制设计,能降低单点失败风险,实现真正安全的 L2:

Optimistic Rollups:较成熟但延迟高

ZK Rollups:速度快但技术尚未成熟

可信任执行环境 (TEE):依赖硬体安全假设

透过「2-of-3 模型」,即三者中任两者一致即可确认交易,得以在安全性与即时性上达成平衡。

12 秒完成跨 L2 资产转移:聚合证明为关键解方

展望未来,Vitalik 希望 L2 能如同以太坊分片般互通,能让用户在 12 秒内完成跨 L2 的资产转移,无需仰赖市场做市商或额外的桥接协议,甚至能支援 NFT 等无法复制的资产:

这将让 L2 更加原生化、流畅化,真正「像是以太坊本身」。

另外,Vitalik 也指出,目前向 L1 提交证明的成本过高 (数万美元),不利 L2 广泛发展。他建议建构聚合证明协议 (Proof Aggregation),透过合并多个 L2、钱包与协议的证明来大幅降低成本,使 L2 真正具备经济可行性。

展望 2025:实现超可扩展与安全的以太坊生态系

最后,Vitalik 也表达了对未来 2 年以太坊的前景充满信心:

预期 2025 年 L2 可实现秒级提款与超过 10 万 TPS 的扩展性。

更长期目标是在 3 至 4 年内,以 ZK 技术全面取代 Optimistic 与 TEE,实现数学上可证明的完整安全性。

他总结道:

我们正在打造一个不需在安全、抗审查或开放性上妥协,也能服务数亿用户的以太坊生态系统。

这篇文章 ETHTaipei|Vitalik 展望以太坊 L2 扩展的终极愿景:高效、安全与互通性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。

查看原文
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,非招揽或要约,也不提供投资、税务或法律咨询。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。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分享
评论
0/400
暂无评论
交易,随时随地
qrCode
扫码下载 Gate.io APP
社群列表
简体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ไทย
  •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